“环境污染防大于治,小漏洞往往就意味着大污染、大修复、大投入” ▲点击观看视频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,在辽宁锦州凌海市,一家叫文龙除垢的小作坊式工厂,2017至2024年10月之间一共买入了4万多吨工业盐酸。工业盐酸是化工企业的副产品,按规定应进行无害化处理,如果直接排放则属于危险废弃物。工厂负责人称,他们将这些工业盐酸“勾兑以后做成除垢剂了”,还表示“一点都不泄漏”,然而真相却是,这4万吨工业盐酸,一部分加水后排进了农田旁的水沟,一部分拉到外地通过渗井下的暗管,流入了市政污水管网,还有几千吨被偷排进了两个垃圾填埋场,剩余的则卖给了别的企业,由他们再偷排掉。一部分工业盐酸被拉到外地,通过渗入井下的暗管,流入市政污水管网正观视评:4万吨工业盐酸啊,通过农田、市政管网和空气挥发,到头来还不是要老百姓搭上身体健康?看着水沟里的水呈红褐色,工厂负责人大言不惭,真不知道他是哪来的底气。是利益熏心,根本闻不到刺鼻的气味,看不到自己造下的孽吗?他们购买工业盐酸,不仅不用花钱,企业还给他们倒贴钱,按照平均每吨两三百元来计算,4万吨工业盐酸就是1千万元左右。这些钱都进了哪些人的腰包?长时间以来,这么大体量的购买、运输和偷排盐酸,难道都神不知鬼不觉?相关部门表示之前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企业,对这些情况也不了解,令人无语。目前,当地已对此事立案调查,并表示将检测酸性土壤开展生态修复工作,依法追究涉事人员法律责任。事实证明,在化工副产品的去向和处理等监管方面,仍存在不小的漏洞。环境污染防大于治,小漏洞往往就意味着大污染、大修复、大投入,监管部门岂能掉以轻心?(黄河评论信箱:[email protected])编辑:左海涛统筹:陈若松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